百度 平时这套四驱系统的动力分配情况是前40%,后60%。

社会共治,消除肝炎。为了提升民众认识,积极参与肝炎防治,7月28日上午,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,通过义诊咨询、健康讲座、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,向广大群众普及肝炎防治知识。专家呼吁,主动护肝,健康生活。

全球有3.04亿人患有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,平均每天患病人数超过6000人,每年有130万人死于肝炎……病毒性肝炎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染病死因。

为了增强公众对肝炎的认知和防治意识,1988年起,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7月28日定为世界肝炎日。今年的世界肝炎日主题为“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”。

当天上午9点,义诊开始。该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吴贺文、毛重山及刘俊平为广大病友提供现场义诊、咨询,传递"乙肝可防可控,丙肝可治愈"的科学理念,并针对乙肝的治疗进展、日常防控要点进行详细解答。该院公共卫生科的医务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了肝炎防治宣传手册,并耐心解答群众关心的肝炎传播途径、预防措施等问题。

据该院公共卫生科主任刘云红介绍,肝炎防治需全社会共同努力,本次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到肝炎可防、可控、可治。医院将持续联合多学科力量,开展常态化健康宣教,为消除肝炎危害、守护公众健康贡献力量。

肝炎因早期症状隐匿,被称为“沉默的健康杀手”。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魏君锋介绍,特别是丙型肝炎,通常无症状,常通过丙肝筛查时发现,有些甚至到了肝硬化并发症或肝癌时才被发现。

一谈到肝炎,不乏错误的“刻板印象”。

误区一:“肝炎 = 乙肝”?

真相:肝炎有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兄弟!乙肝只是最“出名”的那个。

误区二:共餐会传染肝炎?

真相:甲肝、戊肝确实可能通过“粪口”传播,共餐有风险。

乙肝、丙肝不通过消化道传播,流鼻涕、打喷嚏、握手、亲吻、共餐、共用毛巾都不会传染,也不会通过蚊虫叮咬而感染。人体中接种了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可长期免疫。

丁肝主要是缺陷病毒,仅在乙肝感染基础上才能感染。

误区三:没感觉 = 没感染?

真相:乙肝、丙肝最爱“潜伏”,慢性化后多无症状,或只有疲劳、没胃口、睡不好等容易被忽视的小信号。乙肝、丙肝病毒感染如同“温水煮青蛙”,可能十几年后才会出现明显病变。

误区四:慢性肝炎危害弱?

真相:大错特错!放任不管,炎症会持续损害肝细胞,逐渐导致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肝癌及并发症,危及生命。等出现黄疸、肝疼,往往已到中晚期,治愈希望渺茫。

误区五:乙肝妈妈生不出健康娃?

真相:母婴传播虽是主要途径,但全球最大规模的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——小贝壳项目通过研究表明:实施综合干预策略后,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可降至0.23%,使得乙型肝炎“零”传播的理想有望变成现实。

乙肝病毒携带人群,建议孕期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咨询,以达到科学阻断母婴传播的目的。

误区六:保肝药物=护身符?

真相:乱吃保肝药可能更伤肝!肝功能异常应先找医生查明原因,护肝药必须遵医嘱服用,不要乱吃!

误区七:抗病毒治疗后就不用常规检查了?

真相:治了也别大意!慢性乙肝患者肝癌风险较高,部分早期肝癌可能悄无声息,肝功能也正常。抗病毒期间,必须按医嘱定期复查。

专家呼吁,主动护肝,健康生活,拒绝“熬夜晚睡、过量饮酒、高脂饮食”的伤肝习惯;规律作息、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,给肝脏“减负”;不滥用保健品和不明药物,避免药物性肝损伤。(来源:河南省人民医院)

编辑:郝振青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